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博覽 > 正文

西口之路通古今(下)

來源:內蒙古日報 作者:      2023-02-13

殺虎口

記者采訪

大同古城

走西口古道

明朝的東勝衛故城遺址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人口遷徙事件之一。走西口,走出了一條發展之路、團結之路、繁榮之路。內蒙古日報社“循跡西口”采訪組一行8人,循著當年晉陜冀先民們走西口的足跡,越長城過黃河,19天行程3000多公里,深入山西省忻州市、大同市、朔州市,陜西省榆林市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市的17個旗縣市區采訪,通過尋訪歷史印記,傾聽歷史留聲,講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動人故事,展現各民族在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十站:玉泉區

采訪組一路向東行進,到達呼和浩特市后,來到玉泉區塞上老街采訪,探尋老城深處的舊日時光。

塞上老街又名通順街,位于玉泉區大召旁,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這條全長380米的老街商鋪林立,明清風格建筑雕梁畫棟古韻猶存,既見證了老城的歷史變遷和繁盛浮沉,也見證了呼和浩特地區的民族融合歷史。

塞上老街曾是晉商聚居的地方,現在還保留著三合元等一些老店。當年的歸化城,后來的綏遠城,也曾是走西口的人們主要目的地,走向草原深處的中轉地。

“呼和浩特市是國務院命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它是一座由多民族組成的移民城市。當年大部分市民系清代、明國時期走西口來到呼和浩特,從事手工、餐飲、皮毛牲畜、糧藥行業的移民,留下‘召城、駝城、買賣城’一說??梢哉f,晉文化是呼和浩特的根,大南街、大北街是呼和浩特的魂?!睂艉秃铺乩铣穷H有研究的當地民俗專家曹建成說。

在曹建成看來,正是早年山西人通過走西口,發展和繁榮了塞外老城。寧武巷、史家巷、定襄巷、代州營等地名、街巷名就是晉文化痕跡的體現。舊城的民俗習慣、建筑風格、餐飲文化,至今還和晉文化有著千絲萬縷割不斷的關聯。

“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淚長流”的歌詞家喻戶曉,許多人認為,走西口是一段歷盡艱險、飽含辛酸的悲慘歷史,是普通百姓為了生存不得已的一次大遷徙。但我區著名作家鄧九剛認為,走西口并不全是這樣凄凄慘慘的景象。當時,“口里”生活艱難,“口外”卻有著巨大的機遇、巨大的市場。走西口大部分人是“打工仔”,但是,其中也有許多商人、匠人、文化人、藝人和官員幕僚等等。

鄧九剛指出,曾經象征著苦難、離別、生存的西口之行,隨著歸化城的建城與繁榮有了新的定義,一種積極的、昂揚的、激情澎湃的逐夢精神奏響了一個時代的主旋律,將西行的盡頭延伸到更加波瀾壯闊的遠方。

駝隊一動百業興。以歸化城為中心,輻射周邊,直達草原貿易,搭起了農耕文化與y游牧文化相融的橋梁。南來北往的客商們,20萬峰駱駝的運力,奠定了當年歸化城國際商都的地位。旅蒙商人從歸化城一路向北,將生意做到了蒙、俄,并延伸至歐洲。

“南來煙酒糖布茶,北往牛羊駱駝馬”。萬里茶道以運送茶葉為主,同時兼營皮毛、緞布、鹽鐵、瓷器等各項日用雜貨,不但是雙向商貿通道,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這條國際古通道縱貫中蒙俄三國,橫跨亞歐大陸,繁榮了兩個半世紀,在人類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個大盛魁,半個歸化城”。大盛魁是當時歸化城最大的商號。它初設在走西口的重要關口殺虎口,由太谷縣武家堡的王相卿和祁縣城內人張杰、祁城村的史大學合伙創辦,后移駐歸化城。極盛時有員工六七千人,商隊駱駝近二萬峰,200多年的時間里,在內蒙古和其他地方設立的分莊、分號、票號、牧場、馬莊、羊莊和茶葉加工廠多達幾十個,經營物品“上自綢緞,下至蔥蒜”,應有盡有。

在大盛魁文化創意產業園,曹建成介紹說,當時歸化城中有“三大號”,除了大盛魁以外,還有元盛德、天義德,他們三家是走西口在內蒙古發家的晉商代表。

清朝時曾有民諺這樣唱道:“從南京到北京,紅火不過歸化城?!彪S著城市的興盛,隨官僚、晉商流入塞外的晉劇等藝術也日漸繁榮?!督椷h通志稿》中稱:“歸化僅彈丸之地,茶樓酒肆大小數十百區?!?/p>

“只有在歸化城唱紅才能稱為名角。當年許多晉劇名角在歸化城唱紅回到太原府登臺,才成為被人追捧的明星?!编嚲艅傉f。

陰柔婉轉的晉劇在內蒙古高原厚土的滋養下,表演形式逐漸融入當地的風土人情,并廣泛借鑒京劇、河北梆子等唱腔念白,結合現代場景,形成了如今高亢激昂、特色鮮明,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劇種。

近日,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晉劇院創排的革命歷史題材晉劇《青山英烈》多次上演。跌宕起伏的劇情、優美的晉劇唱腔、具有時代感的場景,引發了現場觀眾強烈共鳴。

第十一站:豐鎮市

烏蘭察布市豐鎮市與大同市新榮區接壤,當年走西口走過長城重要關隘得勝口,就到了豐鎮市境內,這里也是走西口中部線路的重要通道。

豐鎮市文物保護管理中心副主任薛韜介紹,豐鎮市是晉商和移民走西口的第一站,曾經是“口外”的皮毛集散地,晉商文化、游牧文化、農耕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

這里居民小巷的建筑格局、飲食口味、口音腔調處處流露出晉文化特有的基因表達。

由豐鎮市區向東北驅車40公里,古老的明烽火臺赫然眼前,這里曾是明長城三道邊上重要關口——威寧口所在,目前正在修繕維護。在它北側一公里,就是曾經的邊關貿易重鎮隆盛莊。這里清代古建筑隨處可見,飛檐反宇風貌依舊。

薛韜介紹,明末清初開始,隨著大量的山西移民到來,隆盛莊開始形成。隨著人口越來越多,生產活動日漸繁盛,商業和手工業也逐漸發展起來,到了清嘉慶年間,隆盛莊商鋪云集、作坊林立,當時老百姓為寓意興隆昌盛,故取名隆盛莊。

隆盛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孟翔說,要充分利用發展文旅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弘揚古鎮非遺文化,帶動古鎮鄉村旅游,打好“古鎮隆盛莊”這一品牌。

小小的月餅傳承著世世代代豐鎮人的精神情感和味覺記憶。在隆盛莊鎮常三文月餅坊,非遺傳承人常三文一家正在制作傳統手工月餅,煮糖、和面、分劑、制胚、烤制……當烤箱里的月餅慢慢變成金黃色,逐漸飄出陣陣誘人的香氣。

“隆盛莊月餅干貨制作技藝是隨著走西口移民而來的,至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我們堅持手工制作,就是想留住這個傳統味道。許多顧客都是慕名而來,一年大約能賣35萬個月餅?!背H牡膬鹤映苑逭f。

隨著知名度不斷提升,近年來豐鎮月餅銷量逐年增加,銷售范圍除了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外,已覆蓋至山西、河北、廣東以及北京等省市,加工企業達到18家,個體戶200余家,年產值已達到2億元,帶動就業8000多人,實現了聞名全國、香飄四海。

豐鎮市不僅傳統產業煥發活力,新興產業也在加速崛起。在豐鎮產業園,由新鋼聯集團與中國寶武太鋼集團共同投資企業——內蒙古新太元新材料有限公司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項目總投資20億元,年產80萬噸高碳鉻鐵,致力于打造全球工藝技術最先進、生產成本最低、生產效率最高、資源綜合利用最好的鉻鐵行業標桿性示范企業。

第十二站:大同市

從豐鎮市沿二廣高速進入大同市新榮區境內,一座座明長城烽火臺從眼前閃過,歷經幾百年風雨的侵襲,黃土夯筑的城墻已斑駁陸離斷斷續續,但長城的雄姿神韻猶在。

明朝時,大同作為九邊重鎮之首,曾修筑了蜿蜒數百里的長城邊塞,設有幾十座邊堡,得勝堡便是其中之一。

站在古堡城門洞前,內匾書“得勝”二字不甚清晰,外匾書“保障”二字依然遒勁有力。新榮區文化旅游局局長袁德團介紹:“長城并不是純粹軍事或戰略意義的建筑,它更是一條禮儀的界線,告訴長城兩邊的人民各守其所。長城邊墻、烽火臺就像一條民族融合的拉鏈,更能體現各民族唇齒相依、相互依存的關系?!?/p>

得勝堡,一個威武的名字,“塞外五堡”之首,帶給邊關的卻不是烽火硝煙,而是民族融合。在袁德團的引領下,采訪組一行來到了得勝口和馬市遺址?!奥c和議”后,明朝在得勝口修建了城臺、馬市樓、街市、紫塞閣、北致遠店、南致遠店以及廟宇、戲臺等。長城邊關變成了人聲鼎沸、日進斗金的大市場,中原的絲綢、茶葉,草原的牛、羊、馬、皮貨在這里大量交易。

繁華落盡,如今的得勝口,僅剩黃土夯筑的城垛。原來熙熙攘攘的馬市只剩下黃土堡圍,曾經的一切都已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得勝堡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村莊。村主任李兵說,目前全村有400多名村民到附近的豐鎮產業園就業打工,收入不菲。

采訪組抵達大同市后,采訪到了山西大同內蒙古商會常務副會長張恒武。

見到內蒙古老鄉,張恒武格外親切,熱情地介紹起了自己“走東口”的經歷。他也是走西口者后代,從小生活在烏蘭察布市商都縣,從山西省信息工程學院畢業后來到大同市創業,從事園林綠化、建筑工程、餐飲等產業,打拼出了一片新天地。如今,他經常奔波于晉蒙兩地之間,為經濟文化交流搭橋鋪路。他說:“兩地同根同源,人文相親,要通過努力增進兩地企業家相互了解,促進兩地共同繁榮?!?/p>

華燈初上,大同古城夜景流光溢彩,分外迷人,古城墻輪廓偉岸,樓閣俊俏秀麗。

第十三站:右玉縣

采訪組一行沿孫右高速進入朔州市右玉縣境內。右玉縣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新中國成立之初,全縣僅有殘次林8000畝,林木綠化率不足0.3%,土地沙化面積達76%,自然災害頻發。

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右玉人民毅然踏上防沙治沙、改善生態的漫漫征程。70多年,21任縣委書記“綠色接力”,帶領干部群眾讓一片“不適合人類居住”的“不毛之地”,成為“塞上綠洲”,綠化率達到57%,99%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創造了生態奇跡,更孕育形成了寶貴的右玉精神。

76歲高齡的原右玉縣政協主席王德功,參與、見證了這場植樹造林活動。退休后,他當選右玉縣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成為了右玉歷史的研究者和右玉精神的宣傳者。

“右玉是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游牧文明的融匯地,是近代移民實邊和晉商旅蒙的重要通道,也是萬里茶道和萬里長城的交匯之處。明朝時期,這里大規模的修城筑堡,持續百年的焚草毀木,對生態的破壞最為嚴重?!蓖醯鹿榻B說。

王德功從上學時便跟著父輩上山植樹?!邦I導干部帶頭,群眾自發參與,男女老少一起上?!彼稳?,在右玉縣總有一支永不解散的植樹造林專業隊,一任接著一任干,終于實現驚天巨變。

在右玉干部學院右玉精神展覽館,真實的畫面、生動的故事,讓每一個參觀者都深受感染。一座城、一群人、一片綠,不僅筑起了防風固沙的屏障,更筑起了心靈堅守的屏障。

殺虎口位于右玉縣城西北35公里處的古長城腳下,現建有兩座雄偉的城樓和高大的城墻,兩樓之下即241國道,車輛絡繹不絕呼嘯而過。它緊靠和林格爾、涼城二縣,為兩省區三縣交界處。當年,一代代走西口的貧苦人從這里走向草原,尋找生活的希望,一代代走西口的晉商抓住歷史機遇,從這里走向興盛輝煌。殺虎口不僅是一道關隘,更是民族融合的歷史見證。

當年西口古道青石板上的凹凸不平的車轍印記,訴說著歲月滄桑、繁華過往。通順橋邊夫妻相送的呢喃細語殷殷囑咐,化作從古講到今的委婉凄美的走西口故事。站在古道邊,眺望西去的背影,歷史仿佛就在眼前。

右玉縣特別珍視走西口這段歷史,當地儒商投資建起目前我國第一座以西口文化為背景的博物館。漫步西口文化博物館,從一件件歷史文物中,能感受到西口文化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律動,體悟出走西口人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和開拓進取、勇往直前的不懈追求。

第十四站:和林格爾縣

結束右玉縣的采訪,采訪組一行穿過殺虎口,沿241國道進入相鄰的和林格爾縣。當年,許多走西口的人們北出討生活、做買賣多沿此路線而行。

在晉蒙交界處的新店子鎮,和林格爾縣文物管理中心主任霍志國帶領我們來到一條走西口古道。這條古道位于大山腳下,已經荒廢多年,只有山石路上磨出的車轍提醒人們,這里曾經有一段延續數百年的艱難旅程。

沿西口古道繼續前行,走進“西口第一村”榆林城村,村口門頭牌坊古樸典雅、端莊厚重,“東漢重鎮武成縣”“大明要塞玉林衛”兩行大字雕刻左右,歷史的滄桑氣息撲面而來。村里正在把古城文化與庭院果樹經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鄉村觀光旅游產業。

“我們村絕大部分村民都是走西口移民的后代?!痹诖蹇?,村民孫立軍向我們講起了村莊往事。他的祖先是從山西省右玉縣走西口到這里安家落戶的?,F在他們夫妻倆種著70多畝地,閑暇之余到附近的和林電廠打工,一年下來能有10多萬元的收入。兒子大學畢業后已在東勝包神鐵路上班,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新店子鎮新店子村也是大有來頭。清朝時曾在此設置驛站,故此地成為晉蒙兩地的商貿通道,道路兩側設有店鋪、旅店,為過路的官吏、驛卒和商人服務,時人稱之為新店子,村名沿用至今。

據霍志國介紹,村內發現的東漢古墓是自治區一級文物保護單位,所藏壁畫更是稀有珍品。該墓的主人是東漢末年管理北方少數民族事務的最高行政長官護烏桓校尉。墓葬當中的50多幅壁畫和250多項文字榜題,不僅說明了這位護烏桓校尉的神秘身世,也呈現出一幅東漢時期的百景圖,是我國考古發掘迄今所見漢墓壁畫中最珍貴的樣本。

走進盛樂鎮臺基營村,成片的紫花苜蓿綠意盎然,家家戶戶房前屋后碩果盈枝,一個田園般的美麗家園映入眼簾。村民通過土地流轉、種植果樹和到附近的公司打工,收入穩步提高。

村里每年舉辦鄉村文化節,邀請專業晉劇團、二人臺藝術團演出,集中表彰一批先進黨員、文明戶、“五好家庭”以及民族團結先進個人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盧金柱說,我們村在黨建引領下,富了“口袋”,美了鄉風。

和林格爾縣歷史悠久,秦屬云中郡、西漢置定襄郡,北魏時曾建都盛樂。走進我國首座鮮卑歷史文化主題博物館——盛樂博物館,這里向人們集中展現了鮮卑這個北方游牧民族歷經14帝140年的輝煌歷史。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改革,鮮卑族完全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

走進盛樂經濟開發區,這里道路寬闊,一座座現代化工廠分列兩側。乳業巨頭蒙牛從這里啟航走向世界,蒙草走出以大數據為支撐的生態修復之路,賽科星開創了國內畜牧種業航天育種的先河……和林格爾縣不斷做大做強牛、羊、豬、草四大產業鏈,努力打造首府高質量發展“南引擎”。

第十五站:巴彥淖爾市

八百里河套曾是當年走西口的重要目的地,也是我們此行的主要采訪地之一。

巴彥淖爾緣水而生、因水而興。滾滾東去的黃河流經這里345公里,孕育出“塞外糧倉、天下廚房”的河套平原。

黃河水利文化博物館里,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記錄了從秦漢至今,漢、匈奴、羌、鮮卑等民族在此興修水利、開發農業的歷史。

清代至民國,大量的走西口移民來到河套地區興修水利、開墾農田,他們中的王同春、楊滿倉、楊米倉是杰出代表,帶領著各族人民開挖的渠道奠定了河套灌區的雛形,至今還造福著河套人民。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幾十年大規模水利建設,河套灌區建成了包括三盛公水利樞紐、二黃河、總排干等世界上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溉工程體系,也鑄就了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無私奉獻、自強不息的精神。

從現在的河套灌區圖上看,總、干、分干、支、斗、農、毛七級渠系密如蛛網,就像是一條條大小動脈、靜脈連接起來,全長6.4萬公里,可以繞地球赤道1.5圈。

內蒙古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水利文化處文化科科長趙志剛說:“這套工程體系徹底解決了河套灌區千百年來的引水難和鹽堿化問題,河套人民實現了千年旱澇保豐收的夢想?!?/p>

烏拉特前旗是爬山調的故鄉。走西口的歷史有多長,爬山調的歷史就有多久。爬山調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馬成士76歲高齡,被譽為爬山調的“活化石”。采訪時,身體健朗的老人時不時來上一段爬山調,歡快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詞,讓大家聽得癡迷。

馬成士祖籍山西,3歲時隨父母走西口來到河套,從小聽著爬山調長大,七八歲時,已經唱得有模有樣。17歲時,馬成士正式學唱爬山調,后來進入旗烏蘭牧騎擔任隊長,經常借演出之便,深入民間采風,并將收集、自創的爬山調整理成冊,至今已有100多首。成為非遺傳承人后,馬成士將推廣、傳承爬山調變為己任,他開辦傳習所、開班授課、組團演出,古稀之年忙得不亦樂乎。

土生土長土里料,土言土語土腔調。散發出泥土芬芳的爬山調深受當地人民群眾的喜愛。烏拉特前旗文化館館長陶格斯說:“這里的大人小孩幾乎都會唱爬山調,目前全旗有爬山調傳習所12個,各個年齡段、各個民族的傳承人近600人?!?/p>

杭錦后旗原名米倉縣,是為了紀念楊家河的開挖者楊米倉而得名。1953年,米倉縣改名杭錦后旗。至今,頭道橋、二道橋、三道橋這3個鎮,就是以修在楊家河上的橋的序數而命名的。黃河水通過楊家河,流經該旗9個鎮當中的8個鎮,惠澤著當地百姓。

楊米倉的孫子楊平今年78歲,是三道橋鎮一位樸實的農民,平日里種地養羊,生活平淡而幸福。他說:“祖輩的血汗付出持續造福百姓,身為后輩兒孫,我很自豪?!?/p>

得益于便捷的灌溉渠道,頭道橋鎮民建村從沙窩窩變身森林鄉村。如今這里以老梨灣、嘯天設施農業園區和走西口民俗第一村旅游景區為中心,形成了以農促旅、農旅結合的旅游產業發展新格局,同時引進了太平乳業、蒙川源脫水菜廠等企業,村民通過開辦農家樂和就地打工,人均年收入達2.7萬元。

走西口是我國近代史上一部波瀾壯闊的移民史詩。

關山難越,長河阻隔,西口之路是一條充滿艱辛的遷徙之路,也是一條勇往直前的開拓之路,一條交流互鑒的融合之路,一條不斷前行的發展之路,它為今天內蒙古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圍繞這一宏大厚重的歷史敘事,我們采訪組一行循著西口之路,跨越3省區9個市17個旗縣市區,在當地宣傳部門、融媒體中心負責人帶領下,登臨長城古堡,駐足黃河古渡,聆聽專家講解,采訪走西口后人,通過尋訪歷史印記,系統梳理走西口脈絡。

歷時19天,行程3000余公里,一路走來,感觸頗深。

這是一次探本溯源的尋根之旅。采訪所到之處,有的是走西口的出發地,有的是走西口的目的地、途經地,自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400余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陜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高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后來的商貿繁榮又吸引了大批商人走西口淘金,成就了幾百年晉商輝煌,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這是一次見證融合的發現之旅。晉陜蒙山水相連,口音相似,習俗相近,人文相通,所到之處頗感親近。當年,走西口的大批人潮來到內蒙古創業發展,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將傳統的農耕界線向北推移。而經商務工者的紛至沓來,則刺激了內蒙古地區商業的繁榮和城鎮的興盛,讓歸化城、包頭城迅猛崛起,成為萬里茶道的商業中心。同時,內地移民將語言、文字、生活習俗等豐富的文化帶到了草原,與當地文化相結合,產生了二人臺、漫翰調等藝術形式,促進了文化繁榮發展。走西口大大促進了長城內外的交流,進一步增進了各民族間的感情,對國家繁榮穩定產生了積極影響,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一個見證。

這是一次感受發展的震撼之旅。在西口源頭,充滿活力的人文河曲,綠色遍野的生態右玉,異軍突起的新銳府谷,煥然一新的古城大同……多姿多彩的發展變化深深感染著每位記者,過去所知道了解的西口源頭是片面抽象的,當真正走進這些地域,觸摸到這里的文脈,才真切地感受到西口源頭的深厚和精彩,才真實地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激蕩和震撼。與這些地方發展同頻共振的是,走西口目的地的內蒙古西部,發展大潮奔涌向前,呼包鄂“金三角”展現出蓬勃活力,成為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烏蘭察布得天時地利打造“草原云谷”,巴彥淖爾特色農畜產品遠銷6大洲102個國家和地區。長城內外,黃河兩岸,各地都奔跑在追夢的賽道上。

歷史征程風云激蕩。走西口先民們鑄就的“不畏艱難、勇于開拓、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值得我們不斷挖掘和傳承,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接續新的力量?。ㄓ浾?周秀芳 韓繼旺 哈丹寶力格)

 

【責任編輯:自然】

掃一掃關注北疆風韻微信公眾號

微信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少妇被爽到高潮动态图,强壮的公么把我弄得好爽,黑人巨茎大战俄罗斯白人美女